繁中
醫管視野|2021.04.24

無圍牆的聯新國際醫療 打造智慧醫療大未來

過去大家認為的智慧醫療,偏重在硬體設備;而現在資通訊科技(ICT)持續進步下,智慧醫療雖仍以資訊科技為基礎,但必須架構在能保障醫病安全、提高醫療品質等更完整的系統領域。

2020年聯新國際醫療集團正式成立智慧醫療實驗室,傳達3個數位轉型的重要階段與意義:「數位化、數位優化、智慧化。」數位轉型的意義,不只落實沒有圍牆的照護、也顧及醫院內智慧照護部分;並於內部流程建立數位優化,但最終仍期望達成智慧化的最大效益。智慧醫院不單是引進護理車、給藥車等硬體設備而已,更要兼顧醫療流程的最佳化,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數位醫療服務。

聯新國際醫院很早就運用IT技術進行數位化建置,電子病歷只是基礎,其他搭配如HIS系統、NIS系統、門診系統、住院系統及管理整合平台等等幾乎都自行研發,藉此降低人為疏失、減少錯誤並提升效率,更能積極地增進病人安全、與提供病患更便利的就醫體驗。

比如,病患看診前除了能在網路或APP上查詢掛號資訊、掌握看診進度外,未來期待可結合地理圖資、院內停車場等資訊,及時告知開車前往的民眾行車路線與停車位,減少整體的就醫時間。

進入診間後,APP也有初步問診功用,病患只需在23種症狀中勾選,該系統能給予建議看診科別,也能提供醫師問診的參考依據,「這樣,醫師能節省問診時間,甚至可以問得更深入。」最後,再利用大數據,依照臨床輔助決策系統告知疾病的樣貌,提供治療方針。

若需入院,住院系統便自動將病患資料輸入,並由醫師端直接給予房號、病床位置,病患不用去櫃檯辦理就能直接進住。以前病床是以床頭卡標示病患資料,現在聯新國際醫院的智慧病房內,每個床位床頭都附有觸控螢幕,不僅可向病患介紹環境設備,「該裝置最大的用處,能提供病患看電視、上網外,也是醫師端或護理師與病患溝通、衛教的介面。」此外,與凌群科技合作的智慧型照護機器人也會在病房間穿梭,在人臉辨識、安全防範、衛教功能、病室寧靜或者路線引導上,發揮功效。

出院準備服務是病患從醫院返家進入社區照護的最後一哩路。從病患初診、甚至入院的第一天,個案管理師就會介入,將醫院與社區端串聯在一起,例如,與桃園市合作的小管家照護計畫,便是將院內的照護平台與桃園市政府醫療小管家系統連結;醫院端除了提供門急住醫療服務外,對於社區診所、長照中心等也會進行衛教宣導、病房巡診等服務,並提供線上照護服務,民眾可以24小時使用服務或記錄相關數據。

「數據是院內共享,所以病患下次回診,醫護人員就能全面瞭解病患的預後狀況,醫師也能充分掌握病況、病患也會覺得安心。」沒有圍牆的概念最主要的意義是:病患從家裡到醫院看診、治療,最後到社區休養、上班後,整個流程都能串聯起來,讓每個環節都能享受到最佳照護服務。

此外,運用AI技術協助判讀與預測,是聯新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投入的專案研發項目之一,聯新每年執行的健康檢查量能大,也累積了多年的X光片,現在已可進一步透過大數據與AI技術,從X光片及早發現異常病灶,及時提供正確處置建議。

在台灣IT科技成熟,軟硬體技術持續進步下,數位科技不僅了能提供病患就診的效率與安全性、便利性外,聯新也期望透過數位優化、智慧化的長處,達到建立健康評估的模式,建構精準醫學的基礎,達成智慧醫療的無限可能。

相關連結
聽天下:天下雜誌Podcast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DDQq27Zoa0